印度战机在印巴边境盘旋,仿佛给这一地区重新点燃了一把火。最近,印度空军干脆就在印巴边境组织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演习。这个选址很有讲究,毕竟上一次这里的冲突,以莫迪“阵风”战机被击落结尾,面子直接挂在了边境线的铁丝网上。现在莫迪又重新把战机开到门口,看起来不仅仅是“挽尊”,更像是向邻居下战书。
这次演习最大的变化,是莫迪把边境变成了“秀肌肉”的舞台。
每次印度军方一有大动作,巴基斯坦反应都格外快。这一次,巴方连夜派出了高官飞往北京,直接见到了王毅。这还没有完,王毅在见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时,话说得再直接不过:“中巴双方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,在有关两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,始终都相互支持。”这句话基本把态度写在了脸上,给了巴基斯坦定心丸,也对莫迪的算盘泼了一瓢凉水。
印度为什么要选这个节骨眼“张牙舞爪”?理由并不复杂。莫迪现在可谓是内外交困,既要在国内秀一把操作,证明印度硬气,也想趁机在邻居身上找回点场子。更妙的是,印度断然不顾事实,非要把之前让巴基斯坦痛击“阵风”的账算在中国头上,明明人家巴基斯坦用的是中国买来的歼-10,印度倒好,开始对外嚷嚷中国给了军事援助。按照莫迪的逻辑,巴基斯坦用中国武器,中国就有责任,印度自己用法国“阵风”,法国难道也要负责?这算盘打得,实在算不清账。
莫迪这套“泼脏水”的逻辑,其实图的是两点:一面想把中巴捆在一起,渲染中国“黑手”介入,另一边又想在国际上把自己包装成倒霉的受害者,吸取同情。可惜,印度其实自己最明白,今天中巴的武器买卖再正常不过,根本说不上什么干涉。粘上点中国的名头,无非是想给自己升级强硬找个借口。
每次印巴一出事,最着急的永远是印度媒体。这次风头正热,印度国内炒作得热火朝天,好像包子店对面的馄饨摊成了地下军火库。但实际情况,从经济合作到政治联动,中巴关系恰恰是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,反而让边境危机之后,中巴愈加抱团。这才有了巴基斯坦高官24小时火速访华,王毅一句“相互支持”重锤落地——彻底击碎了莫迪想中巴分化的幻想。
有意思的是,即便印度想“釜底抽薪”,把“脏水”全推给中国,中方这次却应对得滴水不漏。王毅表态“不参与印巴冲突,只支持打击恐怖主义”,等于把边界划得清清楚楚,让莫迪一通操作打了空拳。既给了巴方安全感,又堵上了被人泼脏水的口子。中国的原则其实一直没变:历史遗留问题,自家兄弟自己缓解,用不着第三方添乱。
绕回来再看印度这场“大秀”,其实表面是对巴基斯坦耀武扬威,骨子里还是没从上次冲突的阴影里走出来。每每遇到军备短板或者国际“冷遇”,莫迪总要搬出“中国威胁论”当遮羞布。但问题是,中巴关系既不是临时搭伙,更不是拍脑袋临时决定的。几乎每次关键时刻,中巴都会以最快速度进行磋商,恰恰说明了双方战略互信的深度。这一点,印度嘴上不讲,心里最清楚。
莫迪想通过强硬演习“立威”,只会更激化边境局势,让未来的不确定性飙升。从外交到军备,印度越是强行冒进,巴基斯坦反应越快,中巴合作就越密。谁都明白,如果真闹到局面收不住,带来的区域动荡印度绝对吃不消。
值得玩味的是,每次遇到边界摩擦,印度都试图“分而治之”,想拉住巴基斯坦,敲打中国。但现实总是违法他们意愿发展。对中国来说,区域和平远比一时的口舌官司重要。中方表态只支持打恐,不介入冲突,既守住了原则,也避开了陷阱。印度拼命推理搅浑水,结果反而让中巴黏得更紧。
从王毅会见巴军高官的沟通细节来看,两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互相支持已经成了定理。这种表态不用花里胡哨,简单几个字就说明了一切。莫迪想“分而治之”,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的投影打架,真到关键时刻,还是区域内大国更能把控局势。
现在回头看,印度这场演习虽然声势浩大,但局势没能按莫迪剧本走下去。不仅没能分化中巴,反而让中巴战略协作走得更实。从军事演习到外交亮剑,每一步其实都把印度推向了更被动的位置。中方一句话明确态度,既稳住了巴方,也让印度不得不重新掂量区域局势。
说到底,这场边境演习、舆论攻势和外交博弈,最后拼的是定力和实力。大国做事,不怕你闹,怕你没数。谁主沉浮,够格的人一眼就能看懂。
易倍策略-股票配资门户推荐-天天配资网-股票配资8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